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,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。对“轨道上的长三角”和“世界级机场群”,长三角人感同身受、耳熟能详。不过,普通人对机场和铁路都比较熟悉,但对“世界级港口群”就比较陌生,但港口也是基础中的基础。
港口为何要“建群”?
今天的全球航运贸易本身更需要港口群,而非单一港口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发展,港口与其所在区域、腹地及运输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。港口区域化已经是国际普遍认同的航运贸易趋势。“国际航运中心”的名号将不再是一座单一的城市,而是一个港口群。
这种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——打破单一港口的腹地约束,城市群内的港口间优势互补,深度融合。这对地处湾区的城市群而言可谓得天独厚。江河入海口往往有着大片的冲积平原,滋生出发达的城市聚落和良好的市场条件。而通过港口的区域化,湾区城市群能借助航运体系的升级(如江海联运、海铁联运),将原本就已广大的腹地进一步拓展、打通。这对于城市群的发展而言,犹如注入一针强心剂,增长潜力陡升。
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东南沿海,对外连接太平洋,对内坐拥长江黄金水道,有着极强自然禀赋。眼下,长三角拥有我国乃至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——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,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上海港为核心,江苏、浙江港口为两翼的“一体两翼”结构。然而,随着城市群的进一步融合发展,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,长三角成为真正的世界级港口群,仍有一定距离。
放眼全球,最发达的城市群、都市圈附生的港口群,一体化特征十分显著,最典型如东京都市圈、纽约都市圈。
先看东京都市圈。东京湾区通常指以东京都为中心的一都三县区域(东京都、神奈川县、千叶县、埼玉县),聚集了日本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经济产值,经济体量十分惊人。东京湾港口群由六大港口组成,分别为东京港、川崎港、横滨港、横须贺港、千叶港、木更津港。
经过多年发展,东京湾港口群已形成了鲜明的职能分工体系。自1967年东京都港湾局发布《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》以来,东京湾港口群从竞争走向合作,六大港口的职能随着城市产业特色而演变,彼此间分工明确、优势互补。依托港口的产业聚集效应,港口群周边形成了著名的京滨工业区与京叶工业区。
再看纽约都市圈。位于纽约曼哈顿西侧的纽新港口群,主要由纽约港和新泽西港组成,两港分别位于哈德逊河流域的纽约湾和纽瓦克湾。早在1921年,为了解决纽约港的权益争议,美国国会就组建了跨州的港务局——纽约新泽西港口事务局,以共同建设和维护两港口码头,并定期制定港口发展规划。
纽新港口群在岸线规划和腹地利用方面呈现集约化趋势,沿岸港口皆有着不同的功能特色。在2019年发布的《港口总体规划2050》中,纽约新泽西港口事务局提出将进一步高效整合港口物流体系,应对日益提升的集装箱贸易需求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上述两个城市群在港口基础设施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。比如,它们都有不止一个港口,而是有多个不同规模、不同定位,但又相互配合的多个港口成群出现。有的港口侧重集装箱运输,有的则偏重大宗货物、基础原料,如煤炭、木材、矿石等,还有的偏重成熟产品存放及加工,如整车进口、保税加工等。还比如,港口之间需要高度协调,例如多个港口有协作机构,或者干脆直接由一个港口管理机构管控,实现高度一体化,从而配合城市群的发展一体化。
反观长三角城市群,虽然上海港、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巨大,长三角港口群的错位发展局面已基本形成,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联运体系和港口协调合作上已经完美。比如,从国际集装箱中转量方面来看,上海港绝大多数集装箱为区域内直发,中转量仅5%,占比远低于新加坡、中国香港和釜山。背后的问题之一便是联运体系的不完善。
上海洋山深水港的重要掣肘之一,就是没有海铁联运体系,铁路无法直达洋山深水港,所有集装箱仅能依托公路运输。对此,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就曾指出,上海临港的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距洋山港约36公里,吞吐量仅为4万多TEU,占港口集装箱量比例不足0.4%。同时,由于上海货运铁路建设与上海港码头建设不同步、不配套,还存在着作业时间不适配等问题,无法实现海铁联运的高效衔接,严重限制了转运、加工、保税等联动体系的发展。
港口数量相对不足、布局不均、联运体系的不完善,直接导致了上海都市圈北翼的发展受限。典型的表现就是苏北的发展受上海都市圈的辐射不力,以及安徽省一些地方难以感受到长三角的外溢效果。
对于上海港和舟山港而言,若要进一步升级航运体系,长三角要补足水深条件、腹地联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,其核心并不在现有的两座大港本身,而在于如何实现港口区域化。如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所言:上海全球航运中心的建设应将目光更多放在长三角组合港框架之中。
当我们将目光落到长三角北翼,南通通州湾的发展规划显得十分突出。
2019年,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被写入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》,“支持南通通州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”写入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。2020年,上海和江苏方面签署了《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》,上海市交通委和上港集团将从规划、投资、建设、运营、管理等方面全力支持和参与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,支持通州湾新出海口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点发展港区。
目前,通州湾20万吨级深水港规划正在大步迈进中。其港口周边有着广阔的腹地,具有充足的发展用地,已规划了密集的综合交通系统。目前,中天绿色精品钢、中国华电、中国华能等标杆企业已经入驻通州湾。
如此一个通州湾,应该如何打造?从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而言,长三角不需要再建一座传统意义上普通城市,不需要再建一座卫星城去容纳所谓的人口和产业。通州湾不应该是传统的港口城或者工厂城,在产业湾之外,更应该是适合居住的生态湾。
今年10月刚刚在昆明召开的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(COP15)上,我国以及世界都发出了保护生态多样性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。通州湾在一开始的规划中,就将生态规划摆到最显著的位置。这一方法将海陆联通,实现了海洋版的田园城市规划设想。邻近规划湿地发展的地区,将成为区域内融合生态优先、生活服务、产业联动的代表性地区。
此外,根据独立城市的发展逻辑,通州湾还将是一座高配置的生活友好之城。在重要的基础设施方面,通州湾并不是作为南通的一个区,与南通各区县进行资源的平均分配。而是作为一座独立的城市,拥有完整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。例如,完整的文化艺术设施(图书馆、美术馆、剧院等)、完整的对内外交通节点(如高铁、汽车等)、完整的教育医疗设施(如中小学、三甲医院等),以及完整的商业、政府管理机构设置。当然,这其中也包括最先进的城市智慧系统。这些设施的高标准配置,是通州湾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其中需要强调的是,诸多设施的设置,不能再按照传统上在城区内平均布置的方式,而是要以人的使用惯习为基础,形成生活友好的空间圈层。典型做法如上海正大力推行的15分钟生活圈、浙江推行的未来社区行动等。
当然,眼下的通州湾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。但显而易见的是,它已成为人们对新型海洋城市想象的寄托之地,重新定义着人、海、城之间的关系。
本文来源于搜航网,不代表九州物流网(http://www.wl890.com)观点,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,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,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