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全国各地2023年进出口成绩悉数出炉。2023年,面对外需疲弱、价格下行等多重挑战,我国外贸仍然保持增长态势,成绩好于预期,多城市外贸处于调整、转型阶段。
浙江出口额超江苏,跃居全国第二
数据显示,2023年江苏外贸进出口总值5.25万亿元,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二;上海实现进出口总值4.21万亿元,创历史新高;浙江实现进出口总值4.9万亿元,对全国增长贡献居首;安徽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,规模挺进全国前十,7.8%的高增速位居长三角第一。
值得关注的,2023年,浙江首次在出口额上超过江苏。杭州海关数据显示,2023年浙江进出口4.9万亿元,同比增长4.6%;其中,出口3.57万亿元,同比增长3.9%,出口占全国份额首次达到15.0%,跃升至全国第二。
“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,国际市场需求逐渐增加。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,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,国际市场对这些领域的产品需求增加,这为浙江的出口增长提供了机会。”中盛普英产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胡锋对记者表示。
反之,由于上半年增长疲软,江苏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5.25万亿元,同比下降3.2%。其中,出口3.37万亿元,下降了2.5%。
多年来,江苏外贸出口额一直领先于浙江。2022年,江苏出口3.48万亿元,增长7.5%;浙江出口3.43万亿元,增长14%。两省的出口额也有500亿元左右的差距。
胡锋分析称,由于浙江和江苏在贸易政策上可能存在差异,比如在税收优惠、出口补贴、贸易壁垒等方面,这些政策差异可能影响了两地的出口额,“另外,汇率波动、原材料成本、劳动力成本等也可能对两地的出口额产生影响”。
2023年,浙江展现了民营外贸大省的特质,民营企业起到了“压舱石”作用。数据显示,全省有实绩进出口民营企业数首次突破十万家,出口民营企业数居全国首位。在主要出口产品中,全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5704.9亿元,占出口总值比重达16.0%,已连续5年提升。
近年来突飞猛进的跨境电商,也为浙江外贸转型升级助力。
从杭州外贸数据来看,跨境电商成为最强动能之一。2023年1-11月,杭州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248.05亿元,同比增长20.55%;出口额1082.00亿元,同比增长25.75%。
截至2023年,杭州规模2000万元以上跨境电商品牌企业达832家,跨境电商企业注册商标数4371个,跨境电商独角兽、准独角兽企业46家。
“杭州跨境电商的发展,使得更多的浙江企业能够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外贸业务,从而扩大销售渠道,增加外贸进出口额。”胡锋进一步分析,而跨境电商平台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服务,包括物流、支付、报关等,从而简化了外贸流程,降低了外贸成本。同时,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,浙江的制造业、服务业等产业也得到了升级。
安徽外贸增速长三角第一
2023年,安徽省外贸顶住压力,进出口规模走出一条“上扬”曲线。
数据显示,去年安徽进出口增长7.8%,达到8052.2亿元,高于全国7.6个百分点,增速在长三角及中部地区保持第一。
在外贸总额排名中,2023年安徽进出口总值排名全国第10位,比2022年上升3位。
外贸“增长冠军”芜湖,也以40.6%的增速推动进出口总额达到1274.8亿元,其中出口额增速更达63.7%。超高的增速让芜湖从2022年的53位猛升7位,进入前50名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份安徽外贸“成绩单”中,汽车出口成为了“首位产业”。
2023年安徽全省出口汽车72.92万辆,增长89.8%,居全国第二;货值714.6亿元,增长118.3%。此外,出口新能源汽车2.59万辆,增长70.8%。
其中,芜湖汽车出口占全省80%以上。芜湖汽车出口的核心,是当地整车制造龙头企业奇瑞。根据中汽协数据,去年前11个月,奇瑞集团累计出口销量83.7万辆,同比增长1.1倍。
“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新兴市场的崛起,国际市场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。安徽汽车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,不断推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,此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,加强与国外客户的合作,使得安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份额。”胡锋分析指出,我国几乎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“安徽造”,同时安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汽车出口的政策措施,如加强品牌建设、推动新能源汽车出口、优化出口金融服务等,为汽车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。
“新三样”成外贸新引擎
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被称为外贸出口“新三样”。2023年,全国“新三样”产品合计出口1.06万亿元,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。
在长三角区域,高附加值的外贸“新三样”出口表现尤为亮眼,正成为拉动区域外贸增长的新引擎。
“高附加值的外贸‘新三样’出口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新业态。长三角地区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,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,推动了高附加值外贸的发展。”胡锋分析称。
具体来看,南京海关数据显示,2023年江苏“新三样”产品累计出口1949亿元,稳居全国首位,同比增长12.3%。
上海海关数据显示,2023年上海出口“新三样”产品1677.9亿元,增长42.2%,占同期出口总值的9.7%。其中,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值首超千亿元大关,达1208.9亿元,增长43.9%。锂离子蓄电池382.4亿元,增长50.5%;太阳能电池86.6亿元,增长0.9%。
浙江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1401.8亿元,增长11.0%,拉动全省出口增长0.4个百分点。安徽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390.6亿元,同比增长11.6%。
按照此计算,2023年长三角地区的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总额达5400亿元,已占全国一半以上。
胡锋对此认为,外贸“新三样”出口高增长的背后,反映出当前长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不断深化。
例如,在长三角地区,三省一市携手合作,新能源汽车“4小时产业圈”已逐步形成。上海提供芯片、软件等组成汽车“大脑”,江苏供应作为“心脏”的动力电池,浙江提供一体化压铸机,安徽完成整车组装……一辆新能源车从硬件到软件、从设计到生产,都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完成。
另外,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中,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到全国四成以上份额。换句话说,每3辆新能源汽车,就有1辆产于长三角城市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外贸的重要区域,从“老三样”到“新三样”,中国制造已走在“由大到强”的路上。
本文来源于物流时代周刊,不代表九州物流网(http://www.wl890.com)观点,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,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,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。